撰 写 说 明
一、本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对学位授权点2021年度建设发展情况的总结。
二、报告撰写主要突出学位授权点建设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制度建设、完善和执行情况。
三、本报告采取写实性描述,能用数据定量描述的,不宜定性描述。定量数据除总量外,尽可能用师均、生均或比例描述。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四、参评博士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报告字数应在3500字~4500字之间,参评硕士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报告字数应在2000字~3000字之间。
一、总体概况
1.学位点基本情况
1984年开始招收建筑学专业学生,前身是建筑工程系建筑学教研室。1986年成立建筑系,招收建筑学本科生;1993年获得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得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科点授予权;2001年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通过评估;2004年获得建筑技术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建筑学一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建筑学科获得博士一级学科授予权,2014年开始招生;2017年建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专项评估;2019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学科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基地1 个、建设部和辽宁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拥有天作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域性建筑研究中心、建筑节能研究院、村镇建设研究院、建筑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院、新建大规划设计院(四研一馆两院)等7个学科平台。
学院已与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20多名外籍名誉或客座教授定期来校讲学,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到国外学习交流。与德国维斯玛大学、德国达姆斯特达应用技术大学签定了联合培养协议,由德国DAAD资助,采用“2+1”的硕士联合培养模式;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实行中外联合办学,采用“3.5+1+1”的本科联合培养模式;每年有一批本科生、研究生获得国际交流的机会,出国进行课题研究、深造或实习。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法国拉维莱特建筑学院、芬兰坦佩雷应用技术大学等进行学术研究与科研合作。
2.学科建设情况
我校建筑学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全国排名第11位(并列),进入全国排名占比20.37%,是辽宁省该领域唯一的“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流重点学科。在辽宁省是最早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本科1999年)的学校,2011年本科和研究生获得7年有效期通过评估。2014年获得辽宁省专业评价第一名;2016年被评为辽宁省特色优势专业。2017年获得辽宁省重点一流建设学科。
学科在建筑创作理论以及东北地区地方建筑与遗产保护研究方面拥有标志性成果,在国内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东北城市更新与设计、寒地大空间建筑设计以及北方建筑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形成了地域优势,为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指导与支撑。
2021年人才培养类完成D级标志成果3项,科学研究类完成D级标志成果4项,师资队伍类、社会服务类和国际交流类未培育出标志成果。
3.研究生基本情况
本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研究生100人。2021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2人。
4.研究生导师状况
本学科授权点师资力量雄厚,学缘结构不断优化,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创新意识和科研攻关能力强、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的师资队伍。目前本学科共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5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各类型课程“全覆盖”,完善层次递进的全方位课程思政建设
我国建筑教育需要强化政治引领、爱国情怀和价值引导,把思政内容融入各类别课程之中,构建层次递进的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2.坚守“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学科内涵,双管齐下开展服务社会实践
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在新城建设、遗产保护、绿色建筑、建筑改造等专项方向参与实践,有针对性地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解决人居环境的具体问题。
3.围绕建筑师“三德”教育,搭建全员“立德树人”思政队伍
建筑师的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和公民道德的教育是专业育人的基石。学术委员会为督导,导师队伍为轴心,严把学术诚信关;以专业背景辅导员为骨干,以日常考评为抓手,提升学生道德水准。建设形成“三德”教育为引领的“学术委员会—导师—辅导员”的全员思政队伍。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本学科开设的核心课程包括建筑创作理论、建筑学科前沿、地域建筑学理论与方法、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当代城市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寒地绿色建筑技术与设计、东北滨水城市设计与实践、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思想与实践、建筑学研究专题等。其中建筑学专题研究为导师承担,其它课程均由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承担。
为建立和维护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保障和促进博士研究生教学质量,制定如下机制:
(1)优化设置,加强课程体系管理
(2)明确职责,完善教学组织管理
(3)提高学术标准,确保教学的先进性
(4)建立机制,坚持质量评估与反馈
2.导师选拔培训、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评定严格遵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遴选文件的规定,坚持有利于学科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博士研究生培养需要的原则,严格执行《导师聘任及管理规定》、《学位论文指导规定》。选聘过程中坚持严格的选聘标准和条件与灵活的选聘机制相结合,重点考察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及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和能力的同时,重视导师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既坚持对科研水平及其成果的要求,又重视对教学工作及成果的评价。
3.学术训练情况
(1)学科实践平台提供训练基地
实行协同创新机制,整合“四研一馆两院”的学科实践平台;通过与行业领先设计建设企业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与相关领域先进研究单位合作,建立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合作研究平台,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学习和实践新技术、新方法的资源平台。
(2)导师项目提供科研实践应用
通过参加和承担导师科研的项目申报、实验研究、成果总结、发布结题等工作,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完整的、系统的科研训练;通过参加和承担导师科研示范项目的工程实践,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理论与方法的实践训练。
(3)学术培训与交流的机制平台
开展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训练,提高学术研究技能;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前沿学术报告,培育学术交流途径;加强国际合作,开阔研究视野,培养良好的学术思想和积极主动的学术研究与学术创新精神。
4.学术交流情况
博士研究生照培养方案要求,在学期间应定期参加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学术活动纳入课程学分管理;鼓励和支持博士生积极参加学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2021年9名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或交流。
5.研究生奖助情况
2021年度建筑学科研究生共获得学业一等奖学金3人;学业二等奖学金12人;学业三等奖学金12人。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人才培养
2021年学位点修订了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围绕学科发展方向与趋势增加了5门博士生新开课,调整了博士毕业前取得学术成果的形式,明确了学科认定的国际会议目录。
2.教师队伍建设
发挥学术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导师的传、帮、带作用。扩大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自主权,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全面负责的意识,改进和完善导师责任制。坚持导师考核制度,建立研究生导师评价考核办法,实行研究生导师定期述职制度,促进和推动对研究生的指导工作。
3.科学研究
2021年建筑学科师生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5项,其中十三五科技研发计划1项,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建筑学科指定期刊目录B类以上论文30篇,获得中国建筑学会专项奖5项,省勘察设计奖8项,处于省内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
4.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本学科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创新建设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精神以及良好科学道德操守,正面积极引导国外的先进科学理念和哲学观点,引领学科健康高效发展。
5.国际合作交流
研究生依托国际交换生项目赴国外高校开展交流学习。现已建立每年对德国威斯玛大学、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日本熊本大学等国外高校的研究生互换交流机制。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2021年度建筑学科博士研究生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对照国内外其他高水平建筑学博士授权点,本授权点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师资科研层次有待持续提升
学科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地方经济建设的工作开展较早,长期持续的实践在辽沈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积淀了较大学科影响力,近年来学科负责人与学术方向负责人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高层次纵向课题数量得到大幅提升,但与目前拥有建筑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相比,在科研成果层次和科研获奖层次,以及高水平学术论文,特别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2.学科平台建设亟需加大投入
当今建筑学科随着信息时代发展,已经显示出依靠实验平台、数据分析进行量化、科学研究的特征。学科近年来已通过中央支持地方院校、省部共建等多种形式在平台建设方面有了明确的提升,建筑生态物理技术与评价等省部重点实验室、VR实验室、建筑遗产保护实验室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国际学科前沿发展的现状相比,实验平台差距明显。
3.博士生招生质量与国际视野有待提高
在硕博培养形式上缺乏联通机制,在优秀硕士研究生生源的推荐与培养方面没有形成持续、有效的体系。
博士研究生国际前沿视野有待提高,对博士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应建立健全资金资助及质量评价体系,将学术支持与授位条件挂钩,加大支持的力度和导向。
六、改进措施
对照国内外其他高水平建筑学博士授权点,本授权点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对照与自身发展中也同时明确了改进目标与相应措施。
1.建设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
建立引进与培养双思路、海外与国内双渠道、支持与培育双路径的学术队伍建设体系,达到配置合理、年龄结构有活力。为本学科带头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持其国内领军型人才地位以及国际声誉。在保持“建筑创作理论”与“遗产保护与东北地方建筑”两个优势学术方向基础上,重点建设“寒地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东北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以及“北方绿色建筑生态技术”三个方向的学术团队,组建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导师团队。未来3年内争取教师队伍博士化率超过50%。
2.完善教学体系,全方位提高培养水平
顺应学科发展、针对学科内容,未来课程安排不仅仅依托学院师资资源,还将每学期邀请国际以及国内知名学者2-3名实现短期联合教学方式扩展学科知识;在学生参加国内外会议要求上坚持高标准,并严格考核;1-2年内形成了“纵向依托研究方向、横向依靠学科交叉”的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储备本校优质博生生源。
3.协同平台基地,定量质性支撑科研成果
协同学科已有的科研平台,整合基础教学实验室与中央地方共建项目,未来3-5年重点形成“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技术”、“数字技术设计”、“城市健康与建筑舒适科学”以及“建筑遗产保护”四个方向研究平台。
4.加强国际合作,多形式促进交流学习
国际合作呈现多形式与多元化,除了在教学中邀请国外学者进行短期教学,在科研联盟方面邀请国外专家共同研究,未来还将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选择适合各自学科方向研究水平先进的国际院校及科研机构组织具有专业影响力的国际会议,提升学科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