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遗产承载过去,以数字化科技开创未来。2023年11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数字名城学部、东南大学联合主办,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承办,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中德城乡与建筑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数字名城学部2023年年会在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博物馆举行。
11月18日上午,建筑博物馆开幕仪式及学术报告会举行。本届年会聚焦国际视野,研讨新时期数字技术的名城保护与更新范式的转变思路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交流基于历史信息支持的城市保护、更新与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行之有效的技术思路和政策管理模式;梳理文化和历史资源导向下的重点学术问题;研究多学科交融背景下组织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的战略思路;助力青年学者汲取经验,促进各学科平台的交融。
参会嘉宾有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曹昌智主任(线上),我院党委书记蔡新冬教授,数字名城学部主任委员董卫教授(线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安荣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唐孝祥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马英华秘书长,数字名城学部常务副主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易鑫副教授,数字名城学部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翟飞助理研究员,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李晓宇所长,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路旭教授、哈静教授、王飒教授、郝鸥副教授、刘万迪老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王卓男教授、王磊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朱海玄副教授,沈阳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王肖宇副教授,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王恩旭副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齐一聪老师,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李维正老师,以及来自内蒙古工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同学们。
开幕式上曹昌智主任首先致辞,曹主任对我院协同各单位对年会的精心安排表示感谢,他围绕探讨名城保护传承和探讨数字技术新路径的主题,表达了完善学科平台交融的期望,并对数字名城学部坚持研究交流、利用技术不断努力的行动表达了赞许,曹昌智主任强调数字技术在名城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表示数字构建体系要推动建设。接下来,董卫教授在致辞中对到访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问候。他强调数字化对于名城保护的意义重大,希望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团队,为名城保护的事业贡献力量。
蔡新冬教授向莅临我校的专家领导表示热烈欢迎,阐述了我校在遗产保护方向积累的成果及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次报告成果展现了建大人在学术领域的担当。
年会学术会议进行上半场,由易鑫副教授主持。党安荣教授、唐孝祥教授、王飒教授、马英华秘书长和李晓宇所长分别就数字孪生赋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其数字化路径探索、清初典仪空间序列感知研究——以清昭陵为例、数字技术赋能让文化遗产实现重生、基于多源数据的沈阳名城风貌特质分析与建构做了五个主旨报告。
年会学术会议进行下半场,由郝鸥副教授主持。朱海玄副教授、王肖宇副教授、齐一聪老师、王恩旭副教授、翟飞助理研究员、易鑫副教授、哈静教授分别用计算城市科学以历史空间计算与建模、辽宁前清建筑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甘青宁拱北建筑的空间原境研究、集体记忆场所的本真性对民族认同与重游意向的影响研究、城市历史地点数字化保护刍议、基于INSAR时序分析的辽宁露天矿形变识别与保护再利用研究为主题做了六个主旨报告。
11月19日上午,数字名城专委会组织的第一届五校联合工作坊的成果交流会于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博物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参加了此次交流会。党安荣教授、唐孝祥教授、马英华秘书长、哈静、郝鸥、刘万迪老师、王卓男、王磊老师、齐一聪老师、李维正老师也参与本次交流会并对学生成果进行指导。翟飞主持本次交流会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
五所高校的学生代表就数字技术在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沈阳石佛寺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成果汇报。涉及数字测绘、资源分析、状态评价、问题剖析、规划策略、设计理念、保护措施、发展方案等内容。此次成果汇报体现出时空耦合、文旅结合、虚实融合等特征,并且展现了数字文化名城学部组织联合教学的特征与潜力,有助于促进数字名城学科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专家同与会师生围绕数字名城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
本次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数字技术在名城保护中的应用与发展。我院在遗产保护方向有着数十年的积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次年会将助推我院历史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并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对遗产保护研究上进行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