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要闻>>正文
我院承办规划年会|学术研讨会二十五:城水共融与街区低碳更新
2025年09月04日 14:09  点击:[]

导读

作为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承办的“城水共融与街区低碳更新”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8月31日上午在沈阳成功召开。 

与会嘉宾合影 

8月29—31日,2025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沈阳召开。8月31日上午,由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承办的“城水共融与街区低碳更新”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各界专家,聚焦“城水共融”与“街区低碳更新”两大核心议题,设置了学术分享、嘉宾交流等环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构建宜居韧性低碳的城市空间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由学会理事、城市更新分会委员、沈阳建筑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袁敬诚教授主持。与会的对话嘉宾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分会委员、天津大学城市空间与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陈天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曾鹏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崔叙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委员、沈阳建筑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研究院副院长付士磊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规划三所所长、高工罗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工孙书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城乡规划院主任、高工李以通等专家学者。 

主持人:袁敬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城市更新分会委员、沈阳建筑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教授

袁敬诚教授在开场发言中,首先阐述了本届学术研讨会以“城水共融与街区低碳更新”为核心主题的深度考量。他指出,这两大议题不仅是当前城市规划领域的前沿热点,更是推动城市可持续转型、实现人居环境高质量提升的关键路径。

袁教授强调,“城水共融”重在协调城市、水体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关系,既要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也要重塑滨水空间的人文活力;而“街区低碳更新”则需从系统性、地域性视角出发,结合不同气候条件制定差异化策略,借助数据与智能技术实现精准的碳核算与调控,并构建多系统协同的技术框架,从而在社区和街区尺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低碳、韧性发展。如何以生态为基底、以技术为支撑、以人文为导向,实现从宏观结构到微观场景的整体性可持续变革,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的重要命题。 

对话活动以两个子主题发言与相关讨论相结合交替进行。

 

主题发言

王世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世福教授以“城水共治的规划方法研究与实践”为题,结合多个实践案例,阐释了城水关系治理的新理念与系统性策略,形成了从问题发现到实践验证再到理论构建的完整闭环。

他以广州恩宁路—永庆坊微改造项目为例,通过恢复河涌、构建水绿生态空间,成功打造融合历史与商业的文旅地标;佛山西樵山项目则以“循音拓水”为理念,利用地形高差嵌入龙舟赛道,协同水利与限高控制,实现生态与文化双赢,成为岭南地区城水融合典范。王世福教授指出,当前城水治理存在部门逻辑不一、标准差异等挑战,导致“规水分离”。他提出应建立“以水定城、以水塑城、以水融城、以水润城、以水兴城”的核心策略,推动治水资金与城市更新项目协同,系统化解水安全与城市发展矛盾。其团队联合天津大学、南京水科院等机构,通过小流域系统规划、调蓄公园与海绵城市等措施,推动城水治理从防灾减灾向多目标融合转型。此外,王世福团队在南沙、横琴等方案中积极探索水乡基因现代表达,并在教学实践中强化跨学科水知识培养,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城水关系的创新理解与应用能力。 

曾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曾鹏教授以“传统陆海统筹智慧下的沿海地区空间演化”为题,从陆海关系与长周期历史变迁的视角,系统阐释了苏北沿海地区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空间特色。他指出,我国沿海地区在14.2%的陆域面积上集中了全国49.5%的建设用地,人口与经济高度聚集,同时也面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等严峻生态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曾鹏教授以苏北盐城、南通、连云港等传统淮盐产区为例,借助古地图与历史文献,再现了该地区从唐宋以来因盐兴城、因田拓镇的演进历程。他强调,“东盐西田”格局、范公堤水利系统、串场运河网络等传统智慧,不仅塑造了“场-团-灶”层级清晰的城镇体系,也形成了“海塘-盐场-运河-城镇”有机联动、层次分明的文化景观。针对当前发展,曾鹏教授建议系统性保护沿海运河遗产网络,挖掘其历史与功能价值,整合文旅与国土空间规划,延续区域特色水陆格局。他指出,苏北经验对京津冀、渤海湾等沿海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应在传统人居智慧中寻求韧性发展与空间优化的当代路径。

 

孙书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工

孙书同表示,2021至2023年间开展的中轴线遗产缓冲区综合治理项目取得多项实质性进展,实现了文化保护、环境提升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该项目覆盖钟鼓楼至万宁桥区域,涵盖建筑风貌提升、第五立面优化、街区业态更新、市政设施整合等多专业内容。面对疫情时期资金紧张等挑战,项目创新采用“政府引导、商户参与、多方共建”模式,通过统规自建与统规统建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有效控制成本并实现高质量更新。项目推动玉河水质从四类提升至三类,修复万宁桥沿岸历史景观,释放公共空间,贯通滨水绿道。通过“一户一档”个性化更新及“微风露台”计划,鼓楼东大街91家商户主动参与改造,多处成为热门打卡地,整体街区重现“前朝后市”的传统风貌。项目实现了居民“零投诉”,并获得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该项目不仅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系统推进老城整体保护,也为历史街区可持续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现场研讨(一)

陈天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分会委员、天津大学城市空间与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教授

陈天教授表示水是城市规划的关键要素,需从生态、人文、技术多维度融合应对城市水问题,并在空间规划、历史分析及多尺度实践中推进城水协同。陈天教授提到多位专家从空间、历史及实践角度分享成果,未来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加强多部门协调与新技术应用。 

付士磊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委员、沈阳建筑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付士磊教授在论坛中高度评价三位专家围绕“城水共融”的分享,他表示王世福教授以前沿实践推动概念创新,曾鹏教授从历史维度解析陆海变迁,孙书同则以微观实践破解多部门协同难题,彰显跨尺度规划的价值与挑战。他指出推动城水协调融合需宏观、中观、微观多尺度协同,跨领域合作与技术应用,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气候变化应对的重要路径。

 

崔叙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崔叙教授指出城水关系如同人体与血液般密不可分。三位专家的报告分别从不同维度展现了城水融合的创新路径:王世福教授通过设计反推规划,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重塑城水空间;曾鹏教授以古鉴今,从区域尺度阐释水、盐、田、城共生智慧;孙书同团队则通过微更新实践,探索人性化城水接口设计。这些实践为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提供了多维度的创新思路。 

李以通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城乡规划院主任、高工

李以通主任指出当前洪涝等灾害频发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而城市规划应当将碳减排、碳汇提升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他建议将碳排放视角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各层面,实现气候变化应对与城市发展的有机平衡。 

罗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规划三所所长、高工

罗瀛所长谈到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更新已成为全球城市建设的成功典范。他指出广州战略规划中珠海沿线的更新实践给他带来重要启发,同时天津地区的陆海统筹方面的探索也展现出独特的研究价值。罗所长强调,孙书同团队的实施方案已成为行业标杆项目,成功展现了从规划设计到落地实施的全流程实践,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践范本。 

主题发言

崔叙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崔叙教授以“TOD低碳街区:挑战与展望”为题,他指出当前TOD实践存在效应衰减、客流不足、步行体验缺失等现实挑战,呼吁推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发展路径转型。崔叙教授针对市场需求的结构弱化、网络化效应的实证悖论、步行场域的人本位缺失等困境,提出“三重”概念:一是重构开发模式,强化客流导向而非盲目扩网;二是重足步行体验,构建人本化、小微地块密路网;三是重塑站城融合,协调地铁与站点开发时序,强化功能混合与社区活力。他还强调应审慎推进市域铁路TOD,避免过度工具化开发,回归轨道交通服务出行的本质。最后,崔叙教授提出TOD需与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新技术融合,响应未来出行变革。 

李以通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城乡规划院主任、高工

李以通主任围绕“城区碳排放计算与低碳规划”发表主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当前城区层面碳核算方法的缺失问题,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计算体系与规划技术,为城区的低碳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李以通指出,城区作为关键空间单元,其碳核算目前存在标准空白、系统交叉、数据复杂等问题。现有方法多聚焦建筑单体和省级尺度,难以支撑城区级规划的碳预测与评估需求。为此,其团队提出了以“能源-建筑-交通-水-固废-碳汇”六大系统为核心的城区碳核算框架,明确系统边界,避免重复和遗漏,并开发了融合“碳核算”与“碳估算”的数据库平台,支持新建城区在规划阶段进行全周期碳测算。李以通强调,该工作实现从“减排补偿”到“负碳驱动”的关键技术路径的突破,为国土空间规划与“双碳”目标深度融合提供了落地解决方案。 

罗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规划三所所长、高工

罗瀛所长在以“面向未来新生活场景的低碳社区规划建设实践”为主题的分享中提出,低碳社区建设应实现从“技术驱动”到“场景引领”的转变。罗所长以上海之鱼低碳社区项目为例,介绍了“技术+场景”双轮驱动的实践路径,他指出,当前低碳社区发展已不再局限于技术叠加,而是进入与高品质生活场景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在技术设施层面,其团队基于社区碳排放分析——住宅能耗(47%)、交通(30.5%)、市政(15.9%)及生活消费(6.6%)构成主要碳源,提出了“智慧能源、共享出行、无废循环、都市农园”四大技术框架,包括推广全电住宅、光伏阳台、慢行系统、真空垃圾收集及社区农园等具体措施。在场景构建方面,他强调,低碳社区建设需避免“高技术、低舒适”误区,应构建以人为中心的低碳生活场景,探索“高舒适”的减碳技术应用。进而,在上海之鱼构建“户户亲水”“湖风清凉”“健康轻养”“碳索趣游”的四重生活场景,最终方案实现23%降碳,满足上海低碳社区创建要求,该项目实施中还引入碳普惠App、低碳公约等机制,以推动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罗瀛指出,上海之鱼项目的未完全实施,也反映出低碳建设需寻求技术效能与成本收益的平衡。他呼吁未来需要加强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创新,真正推动低碳社区从试点走向规模化推广。 

现场研讨(二)

陈天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分会委员、天津大学城市空间与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教授

陈天教授充分肯定崔叙教授关于低碳与TOD结合的研究,指出当前需统筹考虑公共交通的全周期效益,尤其是运营成本与经济可承受力。对李以通主任在碳排放核算标准方面的系统工作表示认可,同时提出间接碳排放核算仍面临跨区域、跨边界难题,可以借助AI等技术实现更精细化的碳测算。陈天教授充分认可罗瀛所长的案例中对绿色低碳与社区文化融合的创新路径探索,他强调低碳不应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应培育为公民自觉的生活方式,需要政府、市场等全社会共同的推动,从而形成可推广的示范模式。 

 

王世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世福教授十分肯定崔叙教授聚焦交通核心的相关研究,他认为其研究清晰揭示了TOD发展中轨道网络效率随规模扩大而下降的规律,具有重要学术和实践价值。李以通主任的碳排放核算研究展现了规划与科技交叉的创新意义,但王世福教授希望其能够拓展至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王世福教授认为罗瀛所长的工作则将纯碳计量拉回规划实践现场,体现了规划师在低碳转型中的综合角色。 

曾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曾鹏教授指出,低碳发展是城市长期重要目标,当前研究正从粗放走向精细化。他高度肯定三位专家的工作:崔叙教授揭示了TOD与低碳结合的复杂机理;李以通主任建立了科学的碳核算体系;罗瀛所长则从建成环境角度推动低碳实践落地。曾鹏教授强调,低碳更新应建立在科学机理之上,避免盲目决策,并建议将有效结论前置应用于规划布局,或后置指导治理决策,真正实现从宏观战略到实施治理的全流程支撑。

 

孙书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工

孙书同结合自身在历史街区小微更新中的实践困惑,指出以往低碳更新以定性为主、难以量化,且国标多聚焦建筑领域。她认为李以通主任的系统化碳核算方法为街区更新提供了可量化的科学工具,极具应用潜力;崔叙教授对TOD的剖析为其思考建成区站点如何提升接驳与复合功能带来启发;罗瀛所长的社区案例则展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技术路径,对其深有启发。 

 

付士磊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委员、沈阳建筑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付士磊教授高度评价三位专家的报告,认为在“双碳”背景下具有重要价值。他特别赞赏崔叙院长从前瞻视角研究TOD的收缩与筛选机制。对于李以通主任构建的低碳测算方法及数据库,他认为这将有效解决当前碳核算中费时耗力的瓶颈问题,并对碳封存与海洋碳汇等延伸领域表示期待。付士磊教授指出罗瀛所长将低碳理念落地为实际案例,使规划设想变为可触摸的现实,展现出显著的实践引领意义。 

活动总结

会议聚焦城水共融与低碳街区更新的主题,多位专家学者通过案例分享和跨学科对话,探讨了城水关系、TOD发展、碳核算方法、低碳街区等前沿议题,为城市可持续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有效促进了城市规划领域的交流与创新。

 研讨会现场座无虚席,多位学界业界专家、青年学者代表到场旁听,取得良好效果。 

关闭

 

Copyright @ 2005 - 2022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