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级建筑学博士研究生张海涵
所获荣誉
> 2021年9月,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
> 2022年9月,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 2022年10月,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 2021年,MRD鼎世杯和平养生谷国际设计竞赛二等奖
> 2021年12月,第四届辽宁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2021年12月,第四届辽宁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设计创新,引领学习探索
2013年,张海涵考入沈阳建筑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和许多初入建筑设计专业的同学一样,当时的他对于设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范畴,在他的观念中,建筑创作就是激情与天赋的碰撞,设计就是天马行空,是无所畏惧,这对于一个未来要从事建筑行业的设计师来说是很可怕的,幸运的是,还处于懵懂期的他遇到了学习上的领路人张伶伶设计大师,带领他在天作建筑研究院学习,张老师曾经说过:“做设计就是做研究。”起初张海涵很不理解,但随着在天作的学习,他开始逐渐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着从建筑师视角去考虑问题,深深地意识到设计其实是感性与理性的交织,而建筑创作也需要严谨的逻辑和方法,他也渐渐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研究设计问题,探索设计背后的理论与方法。
通过不断的设计学习,张海涵在提升了设计理性思维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奖项。在2021年的“MRD鼎世杯”和平养生谷国际设计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去年其参与的安阳新区总体城市设计,获得了第四届辽宁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建筑设计类一等奖;今年八月,他参与了开封·自贸试验区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建筑设计方案国际竞赛投标,在张伶伶大师的带领下,同程泰宁院士团队、华南理工何镜堂院士团队、矶崎新团队以及法国VP激烈竞争,并最终获得了优胜方案,这些收获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求是务实,不畏实践艰辛
张海涵跟随导师不断学习,并通过大量实践,将创造性与理性相结合,设计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但这时的他感觉触摸到了瓶颈,即创作的设计更多停留在纸面上,无法转换成真实的设计成果,为此他很是苦恼。直到在一次设计过程中,老师说了一句话:“不下现场的建筑师,一定不会做好建筑。”这句话也让他顿然醒悟。
张海涵开始申请到条件艰苦的项目工地现场进行设计驻场工作,之后的两年间,从河南到崇礼、从酷暑到严寒,他的身影出现在各个项目工地现场。在巩义云智小镇的项目中,他在项目工地驻场更是长达半年。在这半年间,他与工人共同经历了每一个设计背后的建造过程,与工人、甲方面对面沟通施工细节。这段经历让他理解了每一个设计背后的建造逻辑,发现了在办公桌上无法发现的设计问题,大大提升了他对于建筑方案落地的理解。艰苦的环境也磨砺了他务实的品格,这一段难得的经历让他更加踏实,加强了他应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与毅力。
心怀感恩,守正前行步伐
时光荏苒,张海涵在建大已经度过了九个年头,成熟与自信逐渐代替了曾经的青涩与稚气。他说:“一路走来,总有人为你点亮前行路上的灯光,使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我的大学经历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有着以身作则的师长,在学习工作中为我树立榜样,向我真心传授知识与经验;幸运的是有着友谊深厚的同窗,在成长中与我相伴左右,一同应对困难与挑战;最幸运的是有着一位德高望重的领路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在建筑设计趋向市场化的今天,还能有机会保持着建筑师对于设计的一份最初的坚持,体会到创作的快乐。”老师说的“想做好事情,先学会做人”时刻警醒他要为人中正、踏实做事,老师的为人深深的感染着他,让他守正心性,不偏不倚,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在这漫长的求学之路,很多优秀的师长从传道授业到生活琐事,给予了张海涵无微不至的教导、包容与关爱。他也希望能将从老师身上学到的“平实自然”,传递给后来者,不是一味地索取,而是让自己强大起来,去给予他人更多的帮助。一切的收获都始于踏实、终于坚持,既然选择了自己的路,就应该风雨兼程,坚定不移,在美好的青春年华,要意气奔放、劲头十足,守住本心,中正地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运营维护:新闻中心
材料来源:研究生院
排版审核:张森
校对审核:王希 韩丹